推广 热搜:

看了海淀区小学生简历,才了解过去10年的焦虑根本不必

   日期:2024-03-24     来源:www.pasuyu.com    浏览:378    
文章简介:近期,和老公算了笔账。 女儿去年各类辅导班加起来,竟花去了近十万。

近期,和老公算了笔账。

女儿去年各类辅导班加起来,竟花去了近十万。

幼小衔接三万,英语启蒙两万,逻辑数学一万五,画画8000……各类夏令营、研学团加起来也得两万。

我不禁感慨,咱养的不是孩子,真的是台碎钞机。

但非常快我又自我安慰说,如此起码让女儿的履历看着很好。

没想到老公不屑地哼了一声,随手转我一张海淀区的小学生简历。


看完后,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。

原来再省吃俭用,大家这种普通家庭也养不出精英孩子。

其实,我不是不知道这世界的参差,不是不了解有阶层壁垒。

只不过当了母亲后,整个人心态都变了。

不在教育上砸钱吧,怕耽误孩子,可砸钱吧,能力又极其有限。

于是,卡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地方,白白焦虑了这类年。

老公劝我放松下来,接纳自己是普通人,也要允许孩子平庸。

俗话说,儿孙自有儿孙福。

每一个孩子都有专用的生活剧本,大家真不必过多干预。


普通家庭最大的教育陷阱,就是拼命砸钱

父母圈里,有个“剧场效应”。

意思是,父母们仿佛剧院里的观众,前排观众站起来,后排观众也不能不这么做。

见别的父母砸钱,大家也忍不住跟风;看别的孩子会这会那,也逼自己娃学起十八般武艺。

结果呢,补习费交了大几千,孩子的成绩仍在中下游;才艺学了好几样,却也都浅尝辄止。

还记得那篇刷屏的互联网爆文《月薪三万,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》吗?

一个在外企做高管的母亲,一个月的薪资,只是给女儿报暑假班都不够。

自己为了挣钱累死累活,女儿也忙得像个陀螺,全家人的生活水平大优惠扣。

她忍不住抱怨:花这么多钱,心疼不踏实,可不花吧,更不踏实。

社科院博士何雨说:这种“花钱式”教育,最大的受益者根本不是孩子,而是那些培训机构。

“再穷不可以穷教育”、“千万不要输在起跑线” ……

这类理念,都让大家倍感焦虑。


于是乎,大伙比着砸钱,却不知,对普通家庭而言,这才是最大的教育陷阱。

有人常常拿网络红人@ABCD妈说事,说这位母亲给每一个孩子报了四五个兴趣班,才把孩子培养得出类拔萃。

老大拿过编程金奖,老二走过时装秀,老三十项全能,老四更是小小年龄,就和一众大腕搭过戏……

可爱家的家底是咱们能比的吗?

ABCD妈和老公都是哈佛毕业,经营着庞大的家族企业,在上海住着独栋别墅,院子大到可以搭建动物园。

教育上的投资,对她来讲根本不会触及生活的根本,还可以源源不断。

一位博主的话扎心又现实:这种砸钱养娃的事,咱们普通人就别掺和了。

在孩子的学习上多用心,跟着学校的步伐来;至于他的喜好,选一样着重培养就能了。

不要让孩子一个人拖垮整个家,也不要让教育这一件事霸占生活的全部。


“念书不好的孩子,都是来报恩的。”

看到这里,有的父母不免喊冤:

“大家没想搞什么素质教育,就想让孩子念书改命。”

但一个事实是,抛开家庭条件不讲,有的孩子确实在学习上比较吃力。

看过一个视频。

父亲对着儿子苦口婆心地教会着,可孩子根本不配合。

最后,这位父亲无奈地舍弃了,哭丧着脸说:

“我清华毕业,辅导孩子数学,他母亲北大,主抓语文,但我这个儿子三门功课加起来,考不到100分,真想不通,是孩子菜还是大家两口子菜。”


隔着屏幕,都感觉到这位父母的无助。

而1.3万条留言中,这样的情况还不少。

有人说:看你如此我就放心了,我和老公复旦毕业,女儿成绩倒数;

有人说:大家全家都硕士以上,可儿子到今天没考进过班级前十。

但也有条评论,让人茅塞顿开,网友@阿文说:

“不是所有孩子都合适念书,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天分。譬如,我儿子成绩中游,但社交能力强,我相信他以后即便考不上名校,在社会上也能混得开。”

其实,想想大家我们的历程就不难发现,念书时那些看上去没前途的“学渣”同学,现在不见得都过得非常差。

调皮捣蛋的孩子,可能更有闯劲;不够聪明的孩子,做事可能更踏实;不喜欢刷题的学生,或许是体育健将;考不好试的孩子,可能善于其他事……

就像一位校长说的: 

“有些孩子天生有念书的资质,有些孩子没。 没资质的孩子是用来报恩的,由于念书特别好的,以后会去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,见面只能靠视频。 念书没资质的,等大家老了可以常伴左右,今天载大家去吃牛肉丸,明天载大家去吃海鲜,想想真美好! ”

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,有他的特质与天资。

有的事冥冥之中早已注定,强求不来,急也没用。

大家唯一要做的,就是找到他的使命所在,鼓励他全力以赴去追求。

学习好固然好,学习不好,孩子也一定是其他可用之材。

对孩子,不必照着一个模子雕刻,更不必拿世俗概念来规训。


接纳命,放下让孩子去走他的路

不久前看书,看到媒体人金惟纯和女儿的故事,非常是感慨。

他大女儿金质灵,自小也走过精英教育的路,遍请名师辅导过绘画。

女儿也非常努力,之后从知名艺校毕业,还成立了我们的工作室。

然而仅仅一年后,女儿便感觉这条路走不通。

她不只丧失了创作热情,更感觉艺术圈鱼龙混杂,潜规则太多。

于是她和爸爸妈妈商量转行,她发现自己喜欢烹饪,特别对绿色食品再加工非常有思路。

起初,妈妈也是不认可,感觉如此一来,十几年的培养全废了。

但金惟纯劝老婆说:路让她自己选,好走难走她自己体验。

就如此,在爸爸支持下,金质灵开始创业。

她承包了一处绿色生态园,熬过初创期的艰难,几年后终于打开了事业局面。

她的历程,让我想起了作家庆山的一句话:

“人需要根据我们的天性走,变成自己真的的样子。就像种子一样,根据内在的步伐和秩序发芽成长。”

成长不是一条笔直的线,不可能叫你一眼就看见终点,了解自己会成为何样的人。

成长是一条迂回的曲线,需要孩子去试错、去矫正,而后探索到他最想走的那条路。

过程中,父母假如用蛮力干预,结果非常可能是,孩子要么半途而废,要么委屈地过一生。


还看过一个故事。

教育家魏书生教学时,曾安排全班倒数第一的孩子担任班级管理员。

对此,不少父母不服气,说:“如何可以重用一个差生?”

魏老师不多讲解,只不过请父母们耐心察看几个月。

结果一学期下来,这个孩子果然没辜负老师的期望。

小到餐具摆设、环境整理,大到记录考勤、统计学分,这孩子都完成得非常出色。

学期末的父母会上,魏老师苦口婆心地说:

“每一个孩子都有我们的长处,咱们搞教育,就得因地制宜,发挥出孩子的优势。”

其实,最顶级的教育,并非“精英式”教育,而是这种“私人定制”。

孩子活泼好动,可以往竞技体育方向引导;孩子喜欢音乐,可以培养他的艺术天分;就算没专长,养出一个品行端正、阳光开心的孩子,也算成功。

无人比大家更知道我们的孩子,也就是说,无人比父母更能帮孩子找到出路。

用心察看,大胆鼓励,多方尝试,不要再随波逐流,不要再跟风行动。

大家和孩子,就肯定能找准生活定位,拥有想要的将来。



说实话,有娃前,我也是个非常清醒非常理智的人。

但伴随女儿慢慢长大,我那股攀比的劲头,那份望子成龙的期盼,却愈加强烈。

我了解自己只不过工薪家庭,也了解在教育上砸钱长远不了,可就是忍不住跟风。

现在,自己节衣缩食好几年,孩子刚上小学就每天喊累,我也开始深思。

养娃这件事,过程错,结果肯定错。

孩子就像一粒粒种子,花期各有不同。

有些花,刚开始就灿烂绽放;有些花,需要漫长的等待。

也有些从来不会开花,由于他是一棵大树。

不要再焦虑了,让孩子的归孩子,让我们的归自己。

当你不内卷,不鸡娃,就会发现,天不会塌下来,孩子也终将长大。

与父母朋友们共勉。


(图文来自互联网,侵权删)

看了海淀区小学生简历,才了解过去10年的焦虑根本不必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